養生湯:四季推薦清單、私房基底湯與藥膳指南

說真的,以前我對「煲湯」這件事,完全就是門外漢。總覺得那是阿嬤級的神秘儀式,廚房裡咕嘟咕嘟好幾個小時,最後端出一碗說不出名堂的褐色液體?拜託,直接買現成的雞湯塊沖一沖不是更快?直到有年冬天,工作壓力大到我整個人像顆洩了氣的皮球,臉色蠟黃,手腳冰冷到穿襪子睡覺也沒用。朋友實在看不下去,硬把我拖去她家,塞給我一大碗熱呼呼、飄著淡淡中藥香的熱湯。那個滋味啊⋯⋯(現在想起來還流口水!)湯頭清澈卻濃鬱,溫潤得像一股暖流直接從喉嚨滑進胃裡,再慢慢擴散到全身。喝完那碗湯,感覺僵硬的肩膀都鬆開了,手腳也暖了起來,那種由內而外的舒服感,真的跟喝罐裝雞湯是天壤之別!從那天起,我就一頭栽進了養生湯的世界,像尋寶一樣四處找食譜、學搭配,幾乎把自家廚房當實驗室了。

一路摸索下來,我才驚覺,一碗好的養生湯,學問真的深!「藥食同源」可不是隨便說說,不同的季節、不同的身體狀況,要喝的湯截然不同。春天濕氣重,喝祛濕的;夏天悶熱煩躁,得喝清心降火的;秋天乾燥得像沙漠,滋陰潤肺是王道;冬天寒風刺骨,當然要靠溫補的湯來儲存能量。如果把冬天溫補的十全大補湯搬來夏天喝,保證你喝到流鼻血、渾身不對勁!我自己就犯過這種傻,大熱天想說補一下氣血,結果喝完燥熱得整晚睡不著,臉上還冒出幾顆大痘(慘痛教訓啊!)。可見得喝養生湯也得看天看人,不能瞎補一通。

季節對了,湯才會對!我的四季養生湯推薦清單

季節 推薦養生湯品 主要功效 適合體質/狀況 飲用小叮嚀
春季 (祛濕) 四神湯
(推薦!)
健脾利濕 容易疲倦、消化不良、水腫 可加薏仁增強祛濕力
山藥薏仁排骨湯 補脾益氣、祛濕 脾胃虛弱、食慾不振 薏仁屬性微涼,體寒者適量
夏季 (清熱) 冬瓜薏仁蛤蜊湯
(最愛!)
清熱解暑、利尿 感覺燥熱、口乾舌燥、水腫 冬瓜連皮煮效果更好
苦瓜黃豆排骨湯 清心降火、解毒 火氣大、長痘痘、口臭 苦瓜去籽可減輕苦味
秋季 (潤燥) 蓮藕排骨湯
(經典!)
滋陰潤燥、健脾開胃 面板乾、喉嚨乾癢、便秘 蓮藕選粉藕口感更佳
白木耳蓮子甜湯 潤肺止咳、養顏 乾咳無痰、面板粗糙 可加少許枸杞點綴
冬季 (溫補) 麻油雞湯
(超暖!)
溫補氣血、驅寒暖身 手腳冰冷、經期不適、產後 體質燥熱者少喝
藥膳羊肉爐 補腎壯陽、強筋骨 特別怕冷、腰膝痠軟 搭配豆腐、青菜解膩

我的私房百搭基底:蔬菜雞高湯

說到煲養生湯,我真心覺得,一碗好湯的靈魂就在那個「湯底」。以前貪快都用清水,湯喝起來總覺得少了點厚度、少了點層次。後來學會熬高湯,整個世界都不同了!尤其是這個「蔬菜雞高湯」,材料簡單到不行,丟進鍋子裡滾就對了,熬出來的湯頭卻超級百搭,清爽甘甜,不管是煮家常的雞湯、排骨湯,甚至簡單滾個蔬菜湯,滋味立刻升級!重點是超級省錢,利用雞骨和廚房邊角料就能完成。

食材 (約可熬煮 2000ml 湯):

  • 雞骨架 1-2副 (菜市場雞販通常便宜賣或免費送,燙過去血水雜質)
  • 洋蔥 1顆 (切大塊,不用去皮,洗淨就好)
  • 紅蘿蔔 1-2根 (切大塊,皮刷洗乾淨)
  • 西洋芹 2-3支 (帶葉更香,切大段)
  • 大蒜 3-4瓣 (拍扁)
  • 月桂葉 1-2片 (沒有可省略)
  • 整粒黑胡椒 1小匙 (沒有可省略)
  • 過濾水 約 2500ml (蓋過所有材料再多一點)

做法:

  1. 處理雞骨: 雞骨架洗淨。準備一鍋冷水,放入雞骨架,開中火加熱。水快煮沸、開始出現浮沫時立刻關火 (這步驟叫「跑活水」,去腥去雜質超有效!)。把雞骨撈出,用冷水沖洗乾淨。
  2. 熬煮: 找個大湯鍋,把處理好的雞骨、切塊的洋蔥、紅蘿蔔、西洋芹、拍扁的大蒜全丟進去。加入月桂葉和黑胡椒粒 (如果有的話)。倒入過濾水,水量要蓋過所有材料再多一點點。
  3. 慢燉: 開大火煮沸後,立刻轉成「最小最小」的火 (保持湯面只有微微冒泡,絕對不能大滾)。蓋上鍋蓋,留一點小縫隙。就這樣讓它「咕嘟... 咕嘟...」超級溫柔地煮。
  4. 等待: 耐心等待至少 2 小時,理想是 3-4 小時。時間越長,味道越濃鬱甘甜。過程中如果水位下降太多,可以加點熱水補足。
  5. 過濾: 時間到關火。用濾網把所有湯渣仔細過濾掉。哇!瞧瞧這金黃透亮又香氣十足的高湯!放涼後可以分裝進保鮮盒或夾鏈袋,冷藏能放3天,冷凍儲存1-2個月沒問題!煮湯時拿一包出來用,省時又提味!


四季神隊友:經典四神湯

這道四神湯,絕對是我家廚房一年四季的常備款!「四神」指的是山藥(淮山)、茯苓、蓮子、芡實這四味溫和的藥材,根本是脾胃的守護神。它最厲害的地方就在於「平補不燥」,性質非常溫和,幾乎各種體質都適合喝(除非你正在感冒發燒或嚴重便秘)。我自己特別愛在換季時節或是連續幾天外食、腸胃感覺脹脹不消化時煮來喝,一碗下肚,那種被油膩食物轟炸過的胃,立刻得到救贖的感覺,超舒服!而且湯頭喝起來是食材本身的清甜,完全沒有可怕的藥味。

食材 (4人份):

  • 豬小腸 約300g (處理乾淨的,或改用豬肚、排骨也行,看個人喜好)
  • 乾淮山 30g (藥房買,新鮮山藥也可,約半條)
  • 乾茯苓 20g
  • 乾蓮子 30g (記得去芯,不然會苦)
  • 乾芡實 30g
  • 薏仁 30g (我喜歡多加這個,祛濕效果加倍!)
  • 米酒 1大匙 (去腥增香)
  • 鹽 適量 (最後調味用)
  • 高湯或水 約2000ml (用前面教的蔬菜雞高湯更讚!)

做法:

  1. 處理豬小腸 (若使用): 這是最麻煩的一步!新鮮小腸買回來,先用大量鹽巴反覆搓揉清洗掉黏液,再用筷子翻面,徹底洗淨內部(或用麵粉搓洗也有效)。接著冷水下鍋,加幾片薑和1大匙米酒,煮沸汆燙3分鐘去腥,撈出沖冷水剪小段。嫌麻煩就用豬肚或排骨吧!
  2. 藥材沖洗: 把淮山、茯苓、蓮子、芡實、薏仁用冷水快速沖洗一下,去除灰塵即可。不用泡。
  3. 慢燉: 找個大點的鍋子(砂鍋或鑄鐵鍋更好),放入處理好的豬小腸(或排骨/豬肚)、所有沖洗過的藥材。倒入高湯或水,水量要蓋過所有材料。淋上一大匙米酒。
  4. 熬煮: 開大火煮滾後,立刻轉成最小火,蓋上鍋蓋(留點縫)。讓它保持微滾狀態,慢燉至少 1.5 小時(如果用排骨或豬肚,時間要拉長到 2 小時左右才會軟爛好吃)。
  5. 調味: 時間快到了,試試看豬小腸/豬肚/排骨夠軟了嗎?藥材都煮透膨脹了。最後只需要加適量的調味就好!千萬別加味精。喜歡湯濃一點的,可以再滾個5分鐘收點湯汁。熱呼呼喝一碗,腸胃真的舒坦到不行!


夏日救星:冬瓜薏仁蛤蜊湯

夏天踏進廚房根本是折磨!但這碗湯絕對值得你流點汗。冬瓜清熱利尿,薏仁祛濕美白,加上鮮味爆表的蛤蜊,完全就是專治夏天悶熱煩躁、食慾不振的良藥!而且做法簡單到不行,30分鐘內搞定,清清爽爽零負擔。我常在週末傍晚煮一大鍋,放涼了當冷湯喝(對,冷湯也好喝!),消暑又解渴,比喝飲料健康多了。記得有一次朋友熱到中暑,頭暈想吐沒胃口,我就是煮這鍋湯給她喝,喝完休息一下,整個人就活過來了,直呼比刮痧還有用!

食材 (3-4人份):

  • 冬瓜 一圈 (約600g,連皮洗刷乾淨!皮是精華)
  • 薏仁 50g (生薏仁或快煮薏仁皆可)
  • 蛤蜊 約600g (吐沙吐乾淨)
  • 老薑 3-4片 (驅寒平衡冬瓜涼性)
  • 米酒 1大匙
  • 鹽 適量
  • 過濾水 約1500ml
  • 蔥花 少許 (裝飾用,可省略)

做法:

  1. 準備冬瓜: 冬瓜皮用菜瓜布用力刷洗乾淨(農藥殘留主要在外皮),切塊。記住!不用削皮! 冬瓜皮清熱效果更好,煮軟了口感也好。籽看個人,懶得挖就留著。
  2. 煮薏仁: 如果用的是生薏仁(非快煮型),可先洗淨用少量水浸泡30分鐘,或直接跟步驟3一起煮。快煮薏仁就省事多了。
  3. 煮湯底: 鍋子裡放入洗淨的冬瓜塊、薏仁、老薑片。倒入過濾水(約1500ml),水量大約蓋過材料再多1公分。蓋上鍋蓋,開中大火煮滾。
  4. 轉小火慢煮: 煮滾後轉小火,蓋鍋蓋(留小縫),讓湯保持微滾狀態煮約 20-25分鐘。直到冬瓜塊變得透明、用筷子可以輕易戳穿,薏仁也煮熟膨脹變軟。
  5. 下蛤蜊: 這時才把吐沙完畢、洗乾淨的蛤蜊倒進鍋裡。倒入1大匙米酒。轉回中大火。
  6. 蛤蜊開殼: 看到蛤蜊一個個「啵啵啵」開啟嘴巴,散發出濃濃的鮮味,就可以關火了!這步驟通常很快,3-5分鐘搞定。千萬別煮太久,蛤蜊肉會縮得像橡皮筋!
  7. 調味: 最後試試味道,依個人口味加適量的鹽。撒上一點點蔥花點綴(可不加)。完成!湯頭融合了冬瓜的清甜、薏仁的穀香和蛤蜊的鮮美,超級無敵清爽!熱喝溫喝冷喝都超適合夏天!


秋日滋養:暖心蓮藕排骨湯

秋天一到,喉嚨就開始癢,面板也乾得像要龜裂(尤其是我住在北部,東北季風一來更可怕)。這時候,餐桌上絕對少不了這鍋「蓮藕排骨湯」。蓮藕煮湯後那種軟糯中帶點微脆的口感,加上特有的清甜,搭配燉到軟爛的排骨,湯頭濃鬱甘醇又不油膩,喝完喉嚨特別舒服,連乾癢都緩解不少。蓮藕富含黏液蛋白和膳食纖維,對腸胃也很好。我習慣買粉藕(通常比較短胖、表皮顏色較深、摸起來粗粗的),煮起來口感特別粉糯,湯也會稍微濃稠一點點。市場阿姨說這是季節限定的好東西!

食材 (4人份):

  • 粉藕 一大節 (約500g)
  • 豬小排骨或肋排 約600g (請肉販切塊)
  • 老薑 4-5片
  • 米酒 2大匙
  • 鹽 適量
  • 過濾水 約2000ml
  • 紅棗 5-6顆 (可選,增加甜味)
  • 枸杞 1小把 (可選,起鍋前放)

做法:

  1. 處理排骨: 排骨洗淨,冷水下鍋(水量蓋過排骨),開中火加熱。水快沸騰、浮沫開始出現時,立刻關火。排骨撈出,用溫水沖洗掉表面雜質。這「跑活水」步驟不可省,湯才會清澈!我曾經偷懶沒做,結果湯煮出來濁濁的,口感也差一點。
  2. 處理蓮藕: 蓮藕洗淨,用刀背或金屬湯匙輕輕刮掉表皮(不用削太乾淨,保留一點皮也行),切滾刀塊或厚片。切好後如果不馬上用,泡點醋水防止變黑。
  3. 燉煮: 找個大湯鍋(砂鍋、鑄鐵鍋、電子壓力鍋都行),放入汆燙好的排骨塊、切好的蓮藕塊、老薑片。倒入足量的過濾水(約2000ml),淋上2大匙米酒。喜歡湯頭更甜的這時可以加幾顆洗過的紅棗。
  4. 慢火精華: 大火煮滾後,仔細撇掉鍋邊可能出現的浮沫(這步讓湯更清澈!)。轉成最小火,蓋上鍋蓋(留一小縫)。讓它保持「咕嘟咕嘟」微滾狀態,耐心燉煮至少 1.5小時(壓力鍋約30-40分鐘)。時間越長,蓮藕越粉糯,排骨越軟爛,湯頭越濃鬱。
  5. 最後點綴: 燉煮時間快到前10分鐘,加入洗淨的枸杞(如果用)。
  6. 調味: 關火前試試味道,加入適量的鹽調味。切記鹽一定要最後才加,太早加肉會變柴!喜歡黑胡椒香氣的,這時撒一點點也可以。熱騰騰喝上一碗,蓮藕的粉糯、排骨的軟嫩、湯頭的濃鬱甘甜,整個人都被滋潤了!


冬日暖心首選:麻油雞湯

寒流來襲,或是每個月那幾天特別不舒服的時候,沒有什麼比得上一碗熱騰騰、香氣撲鼻的麻油雞湯更能驅趕寒意、補充能量的了!麻油、老薑、米酒這三寶組合,溫熱身體的效果真的超強。喝完一碗,從胃暖到腳趾頭,全身熱呼呼,臉色也紅潤起來。不過要提醒,這湯「補性」很強,體質燥熱、容易嘴破長痘痘、正在感冒發燒或身體有發炎狀況的人,千萬別碰!我自己屬於偏虛寒的體質,冬天手腳像冰棒,喝這個最適合。記得第一次照食譜做,黑麻油不小心倒太多,薑片也煎得有點過頭,整鍋湯喝起來超燥、喉嚨有點乾(笑),後來學會調整份量和火候,才抓到最適合自己的溫補感。

食材 (3-4人份):

  • 土雞腿切塊 2隻 (或半隻土雞切塊,請肉販剁好,油脂豐富更香)
  • 老薑 一大塊 (約100g,洗淨切片或拍裂)
  • 純黑麻油 4-5大匙 (品質好的黑麻油是關鍵!別用香油或混合油)
  • 米酒頭或料理米酒 1瓶 (約600ml,品牌差異大,我用公賣局紅標米酒頭)
  • 過濾水 約500ml (可加可不加,看喜歡酒味濃淡)
  • 少許 (最後調味)
  • 高麗菜或麵線 (可選,搭配著吃)

做法:

  1. 乾煸薑片: 鍋子燒熱(不用放油),放入老薑片,用中小火慢慢地乾煸。把薑片的水分煸乾,邊緣有點捲曲、散發出濃濃的薑香,甚至有點微焦也無妨(但別焦黑!)。這個步驟是釋放薑辣素、暖身效果的關鍵!大約需要5-8分鐘,耐心點。
  2. 煸炒雞肉: 倒入黑麻油(這時才放油!),轉中火,和煸好的薑片一起煸炒出香味。接著放入雞肉塊,拌炒至雞皮緊縮、表面變色微焦。炒過的雞肉煮湯更香,湯頭也不容易混濁。
  3. 嗆入米酒: 沿鍋邊,一圈一圈地倒入整瓶米酒!動作快一點,會聽到「唰~」一聲,香氣瞬間爆炸!(小心別被蒸氣燙到)這時廚房會充滿濃鬱的酒香和麻油薑香,超誘人!如果不想要酒味太重,可以在這時點火讓酒精燒掉(專業做法,要注意安全!),或是之後煮久一點讓酒精揮發。
  4. 燉煮: 加入滾開的過濾水(如果覺得酒味太重或想增加湯量)。大火煮滾後,仔細撇掉浮沫。轉成最小火,蓋上鍋蓋(留一小縫),讓它保持微滾狀態慢燉 40分鐘到1小時。時間到,用筷子戳戳雞肉,能輕易穿透就表示軟爛了。
  5. 調味與享用: 關火前,嚐嚐味道。因為米酒本身有甜味,通常只需要加非常少的鹽(甚至不加鹽)就夠了。煮鍋湯,下點高麗菜吸飽湯汁,或是煮份麵線拌點麻油和湯,就是完美的一餐!切記這湯很補,一週喝1-2次就夠。


藥材小幫手:常見藥材功效速查表

剛開始接觸養生湯時,看到食譜裡一堆紅棗、枸杞、黃耆、當歸... 頭都昏了!完全搞不清楚誰是誰、有什麼用。後來硬著頭皮去熟悉的藥材行請教老闆,才慢慢摸清楚門道。其實家常煲湯用的藥材不會太複雜,掌握幾個基本款、瞭解它們的性質(性味),搭配起來就很夠用了。記得有次自己亂加「川芎」(以為當歸的好朋友一起加沒問題),結果湯喝起來超辛辣,很不習慣(後來才知道川芎活血行氣力強,適合冬天搭配溫補,平常不用加太多)。這張表是我個人常用藥材的筆記,分享給大家參考:

常用藥材 主要性味 主要功效 煲湯常見搭配 使用注意
枸杞子 甘、平 滋補肝腎、益精明目、潤肺 雞湯、排骨湯、甜湯 溫和,老少皆宜;感冒發燒時避免
紅棗 甘、溫 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緩和藥性 幾乎百搭!尤其是雞湯、藥膳湯 易生痰濕、腹脹者少用;去核較不燥熱
黃耆 甘、微溫 補氣固表、利水消腫、託毒生肌 雞湯、排骨湯(適合氣虛易累者) 感冒、發燒、實熱證者不宜
當歸 甘、辛、溫 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 麻油雞、藥燉排骨、烏骨雞湯 量大時氣味較重;大便稀溏者慎用
黨參 甘、平 補中益氣、生津養血 雞湯、瘦肉湯(較溫和的補氣) 比西洋參溫和,比人參力弱;實證熱證慎用
茯苓 甘、淡、平 利水滲濕、健脾寧心 四神湯、健脾祛濕湯品 非常平和,幾乎無禁忌
芡實 甘、澀、平 益腎固精、健脾止瀉、除濕止帶 四神湯、健脾補腎湯 便秘者不宜過量
薏仁 甘、淡、微寒 利水滲濕、健脾止瀉、清熱排膿 冬瓜湯、祛濕湯、美白湯 孕婦避免;體質虛寒者炒過再用較佳
蓮子 甘、澀、平 補脾止瀉、益腎澀精、養心安神 四神湯、甜湯、安神湯 務必去芯(蓮子芯苦寒);便秘者少用
淮山/山藥 甘、平 補脾養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 四神湯、健脾湯、排骨湯 濕盛中滿或有積滯者不宜單用過量

Q&A:解答你的養生湯疑惑

Q:養生湯是不是煲越久越補?雞湯熬到湯變白才夠營養?

這個迷思超多人有!其實真的不是時間越長越好。像蔬菜湯(例如冬瓜蛤蜊湯),食材本身不耐煮,滾太久營養素流失、蔬菜糊爛,反而不好喝也沒營養。就算像排骨湯、雞湯這類需要時間的湯,燉煮 1.5-2.5小時 通常就足夠讓肉質軟爛、風味釋放。再久的話,肉裡的嘌呤(痛風者要注意)和脂肪反而會溶出更多,湯頭變油膩,營養價值也不會再增加。至於「白湯」,那主要是脂肪微粒乳化懸浮在水中的結果(簡單說就是油被煮散在湯裡了),跟營養多寡沒有絕對關係。一碗清澈甘甜的湯,同樣營養滿分!養生湯的重點是適時、適材、適火候。

Q:感冒咳嗽時,喝什麼養生湯比較好?

感冒時身體狀況變化快,喝湯要特別小心! 初期怕冷、頭痛、鼻塞清鼻涕(風寒): 可以喝點溫熱的薑湯(薑片+紅糖煮水)、簡單的蔥白雞湯(雞湯底加大量蔥白鬚和薑片),幫助發汗驅寒。 喉嚨痛、黃痰、發燒(風熱): 這時切記別補!避免麻油、酒、人參、黃耆、當歸等溫熱藥材。可以喝非常溫和的清熱湯,像冬瓜湯(不加麻油薑)、白蘿蔔湯、蛤蜊湯,補充水分和電解質。重點是清淡、好消化、補充水分。如果不確定體質或症狀嚴重,最好諮詢中醫師,別亂喝補湯。我那時感冒咳嗽拖很久,喝了家人好心熬的麻油雞「補身體」,結果喉嚨更痛、咳嗽更劇烈... 完全補錯方向!

Q:我是素食者,也能喝養生湯補充膠質、滋補身體嗎?

當然可以!植物性食材一樣能煮出滋養好湯。想補充膠質? 白木耳(銀耳) 是超級明星!它富含植物性膠質(多醣體),煮成白木耳蓮子紅棗湯,滋陰潤肺又養顏,口感滑溜超棒。 山藥、秋葵、蓮藕、納豆、紫菜、海帶芽 也含有黏滑物質,對黏膜修護有益。滋補方面,選擇 豆類(黃豆、黑豆) 熬湯底(素高湯),加上 各種菇類(香菇、猴頭菇) 提鮮,搭配 枸杞、紅棗、蓮子、芡實、茯苓 這些平和的藥材,一樣能煮出元氣滿滿的養生湯。比如 黃豆猴頭菇養生湯蓮藕花生湯(加點紅棗枸杞)、山藥薏仁湯 都很適合素食者。重點是食材多樣化,照樣能喝得健康又滿足!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