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圓米糕:傳統秘訣、食材細節與常見疑問解析
食譜:找回記憶中的甜蜜
記得第一次吃到真正「對味」的桂圓米糕,是在臺南一個不起眼的老市場裡。一個阿嬤用古早的竹蒸籠蒸著,那飄出來的香氣,濃濃的龍眼乾香混著米飯的純樸甜味,瞬間就勾住了我。那種味道,不是華麗的甜點能比的,是一種紮紮實實、從土地長出來的溫暖甜香。後來我才知道,想把這份記憶裡的甜蜜複製出來,桂圓米糕的「譜」真的很關鍵。
說到食譜,老實講我覺得網路上好多版本差異很大耶!有的說糯米要泡8小時、有的說2小時就夠;有的說糖要炒過才香、有的說直接拌就好;有的強調一定要用舊米、有的又說新米也行... 我自己摸索了好多次,也請教過幾位老師傅,覺得關鍵在於你想要的口感是偏軟Q還是紮實一點?甜度喜好如何?這都會影響材料的比例和做法細節。
以下這個比例是我個人覺得成功率最高、也最能吃到桂圓米糕該有的香氣和口感平衡的版本(適合4-6人份):
食材 | 傳統標準份量 | 我的微調心得 / 備註 | 重要性 |
---|---|---|---|
長糯米 | 2杯 (量米杯) | 強烈建議用正宗長糯米!圓糯米口感太軟爛,不適合。品質差的米再怎樣也做不出好味道。關鍵! | ⭐⭐⭐⭐⭐ |
桂圓乾 (龍眼乾) | 1.5杯 (量米杯) | 一定要選帶殼帶核、色澤深褐、肉厚、香氣濃鬱的!去殼去核的風味差很多。寧願貴一點! | ⭐⭐⭐⭐⭐ |
米酒 | 1/3杯 | 純米酒即可,不用高階料理酒。主要是去腥增香。 | ⭐⭐⭐ |
黑糖 (二砂亦可) | 1/2杯 ~ 3/4杯 | 甜度看個人!我愛黑糖香,用約2/3杯。二砂顏色較淺、甜味較清。想傳統點就全用二砂。 | ⭐⭐⭐⭐ |
水 (煮糯米用) | 比平常煮飯少一點 | 關鍵中的關鍵!水量比煮白飯少約1/5杯。寧可少別多,水多就毀了! | ⭐⭐⭐⭐⭐ |
油 (豬油/植物油) | 1~2大匙 | 傳統用豬油超香!怕膩用無味植物油也行(如葡萄籽油),方便拌開不沾黏。 | ⭐⭐ |
鹽 | 一小撮 | 約1/4茶匙。別小看它,能平衡甜味,提昇整體風味層次。 | ⭐⭐ |
為什麼有些老食譜堅持用舊米?
我問過老師傅,他說舊米含水量較低,吸水性比較穩定,煮出來比較Q、不軟爛。但現在買米方便,刻意找舊米不容易。我的經驗是:只要水量控制得宜,新米也能做出好口感! 重點就是那份量要抓準。
要不要加其他東西?
有些版本會加一點點薑汁提味,或淋點紹興酒增添風味層次。我自己試過薑汁,冬天吃暖暖的很不錯,但夏天就覺得有點搶戲。紹興則是看場合,平常自己吃我覺得米酒就夠了。傳統派可能會說這樣不正宗啦!但我覺得食物本來就是可以隨喜好調整的嘛,好吃最重要。
食材:細節決定成敗
講到桂圓米糕的靈魂食材,當然是糯米和桂圓乾囉!但魔鬼藏在細節裡,光這兩樣,學問就大著呢。
糯米:長糯米才是王道!
拜託,真的不要貪方便用圓糯米(就是一般麻糬、湯圓那種)。圓糯米太軟太黏,做出來的桂圓米糕口感會很「糜」,失去那種粒粒分明又帶咬勁的靈魂口感。我失敗過一次,用錯米,整鍋倒掉... 超心痛!長糯米的選擇也有講究:
- 看外觀:米粒飽滿、色澤乳白帶點透光感,碎米少。
- 聞味道:新鮮的長糯米有淡淡的米香,沒有油耗味或黴味。
- 試手感:乾燥、不潮濕。摸起來不會粉粉的。
桂圓乾 (龍眼乾):香氣的來源!
這絕對是影響桂圓米糕香氣濃鬱與否的關鍵!那種已經去殼去核、一包真空裝、顏色偏紅的「桂圓肉」,我試過,真的不行!味道淡很多,香氣也不夠醇厚。
- 要選「帶殼帶核」的: 通常是一串串綁著賣,或是散裝秤重。殼雖然硬,但剝開後裡面的果肉才飽滿、香氣才濃縮!顏色是深褐色或黑褐色。
- 剝殼去核: 這是前置作業最花時間的部分,但很療癒!用小刀或指甲在殼上劃一刀就能掰開,核通常很容易剔除。剝下來的果肉要保留一點點厚度,不要剝得太薄碎了。
- 香氣檢驗: 好的桂圓乾,剝的時候那股濃鬱的龍眼甜香就會撲鼻而來!如果聞起來沒什麼味道,或是有怪味(酸味、藥水味),就別買了。我曾在市場貪便宜買過一包,結果味道超淡,整鍋桂圓米糕香氣就弱掉了,後悔莫及。
糖的選擇:風味導向
- 黑糖: 香氣最濃鬱,帶有焦糖和礦物質風味,做出的桂圓米糕顏色較深、風味更醇厚。缺點是顏色較深,有些人覺得賣相沒那麼「亮」。
- 二砂 (黃砂糖): 傳統最常用。甜味較純粹、清爽,顏色是漂亮的金黃色。更能凸顯桂圓本身的香甜。我個人偏好混合使用,一半黑糖取其香,一半二砂取其色和清甜,完美平衡!
- 冰糖: 甜度較低,味道更清甜,但香氣較不足。如果怕太甜又想顏色透亮可以考慮,但就少了點古早味。
米酒:去腥提香的小幫手
不用多,但一定要加!它能有效去除桂圓乾在日曬或燻焙過程中可能殘留的些微異味(特別是品質沒那麼頂級的),同時增添一點點酒香層次,讓整體風味不會死甜。用普通料理米酒即可,不需要用到高階陳年紹興之類的。
水:最關鍵的隱形成份!
煮糯米的水量,真的是決定桂圓米糕口感成敗的終極關鍵!前面食譜表格已經強調過:水量要比煮一般白米飯少! 為什麼?因為糯米本身黏性強、吸水性佳,如果水加得跟煮飯一樣多,煮出來絕對軟爛不成形。我的慘痛經驗是:第一次做,乖乖照一般煮飯水量,結果... 變成一鍋甜糯米粥,勉強吃了兩口就放棄,超沮喪!
做法:耐心與細心的結合
好啦!食材都備齊了,準備開工!做桂圓米糕不需要什麼高深技巧,但「順序」和幾個「小眉角」掌握好,成功就在眼前。
步驟一:前置作業 - 奠定基礎

- 洗米 & 泡米: 長糯米淘洗2-3次,洗到水變清澈(或接近清澈)。接著加水「浸泡」。時間請看:
- 夏天 (氣溫高): 浸泡 2小時 就夠了。泡太久米容易酸。
- 冬天 (氣溫低): 至少浸泡 4小時,甚至6小時也可以。讓米粒充分吸水膨脹。
- 判斷標準: 米粒可以用指甲輕鬆掐斷即可。(泡太久米會碎,口感變差)
泡好的米一定要瀝乾!瀝乾!瀝乾! 把水份徹底瀝掉至少30分鐘。濕答答的米下鍋煮,水量更難控制。
- 處理桂圓乾: 耐心地剝殼去核。剝好的桂圓肉用米酒稍微抓醃一下(約15分鐘)。這步驟能讓桂圓軟化,釋放香氣,同時去異味。酒不用多,拌勻即可。
- 預備糖: 如果使用黑糖,最好先過篩或用食物處理機稍微打碎,避免有大顆粒拌不勻。
步驟二:煮糯米飯 - 成敗在此一舉

這是整道料理最關鍵的步驟了!
- 量水: 將瀝乾的糯米放入電鍋內鍋。加入「煮糯米用」的水量(記得:比煮一般飯少約1/5杯的量)。用你的手指量也行:米麵加水後,水的高度大約是米麵高度的 0.8~0.9倍(平常煮飯是1倍)。寧可少水,後續拌糖時發現太乾還可以補一點點熱水調整;水多就完全沒救了!
- 煮飯: 放入電鍋,外鍋加1杯水,按下開關煮飯。
- 燜很重要! 開關跳起來後,千萬不要馬上開蓋! 讓它在鍋裡 悶至少20~30分鐘。利用餘熱讓米粒均勻熟透,口感會更Q彈。時間到再開蓋。
小提醒:這時的糯米飯應該是粒粒分明、飽滿、帶Q勁,底部不會濕黏糊掉。如果開蓋發現飯太濕軟... 嗯,可能水量還是太多或是燜不夠久,成品口感就可能受影響了。
步驟三:拌糖 & 拌料 - 融合的藝術

- 趁熱操作! 將煮好悶透的糯米飯挖到一個夠大的攪拌盆(或直接在乾淨的內鍋操作也行)。飯一定要熱才好拌勻!
- 加油防黏: 先加入1-2大匙的油(豬油最佳,香!)。用飯匙或筷子快速拌開,讓每粒米都裹上薄薄的油,防止後續黏成一坨。
- 下糖 & 鹽: 將準備好的糖(黑糖或二砂)和那一小撮鹽,均勻撒在熱騰騰的糯米飯上。然後開始快速且用力地翻拌!目標是把糖和鹽完全拌勻、融化,被米飯吸收。這步驟會有點累,但很重要!糖沒拌勻,吃的時候會有的地方超甜有的地方沒味道。
- 發現太乾? 如果拌的時候覺得阻力很大,飯太乾硬難以拌開,可以極少量地灑入熱開水(一次一小匙),幫助糖融化並讓米飯稍微回軟濕潤。
- 發現太濕? 如果拌完覺得飯太濕黏... 嗯,這比較棘手。可以試著攤開來稍微吹涼散點水氣,或再放入電鍋(外鍋加一點點水)稍微乾蒸一下,但要小心別蒸過頭更黏。
- 加入桂圓: 等到糖大致拌勻,米飯呈現漂亮的琥珀色或金黃色(看糖的種類),而且整體濕潤度感覺適中(黏糯但不濕爛)時,就可以倒入瀝掉米酒(稍微擠一下就好,不用全乾)的桂圓肉了。溫柔地拌勻就好,不要太用力把桂圓肉都攪爛了。
步驟四:蒸製 - 香氣爆發的時刻

- 準備容器: 找一個深一點、寬口的耐熱容器(磁碗、不鏽鋼盆、專門的糕盆都可以)。在容器內壁薄薄抹上一層油(方便後續脫模)。把拌好的糯米桂圓飯倒入容器中,用飯匙或沾濕的手將其壓緊實、表面抹平。壓得越緊實,冷卻後切塊越不容易散。
- 蒸! 電鍋外鍋放1.5杯到2杯水。把裝好料的容器放入電鍋,蓋上鍋蓋(鍋蓋邊緣可以夾根筷子留小縫,防止水蒸氣滴落把表面弄濕)。按下開關,蒸約 30~40分鐘。
- 時間到,關火,再悶一下(約10分鐘)即可取出。
步驟五:冷卻 & 脫模 - 等待的美學
這點很重要!剛蒸好的桂圓米糕非常軟燙,急著切絕對會散成一團亂!
- 取出後,讓它在容器裡自然冷卻到完全涼透(至少放涼2小時以上,甚至放冰箱冷藏一下更好)。冷卻的過程會讓米糕定型,變得更有彈性。
- 脫模: 用薄刀或抹刀沿著容器內壁劃一圈,倒扣在盤子上,通常就能順利脫模了。如果抹油夠均勻,應該會很順利。脫模後就可以切塊享用囉!
我的失敗經驗談:偷懶的後果
- 水量沒抓準: 第一次做變粥,第二次怕了水又放太少,結果米心沒透,拌糖時硬邦邦,加了熱水救回來但口感還是有點怪。現在用量杯量水,穩穩的!
- 沒耐心等冷卻: 試過蒸好就切,結果黏刀黏得一塌糊塗,形狀慘不忍睹,吃起來也糊糊的。冷卻真的不能省!
- 貪便宜買次級桂圓: 那次成品香氣真的很弱,感覺在吃一般的甜糯米飯,沒有靈魂。從此只敢買品質好的帶殼桂圓乾。
成功的桂圓米糕長怎樣?
- 外觀: 切開後米粒仍保持一定形狀,粒粒分明但互相黏結成塊。桂圓肉均勻分佈。
- 口感: Q彈、軟糯但不軟爛,有嚼勁。不會濕黏餬口,也不會乾硬。
- 味道: 濃鬱的桂圓甜香是主角,伴隨著米的清香和黑糖/二砂的甘甜,融合得天衣無縫。甜而不膩,帶有恰到好處的米酒香氣(若有似無)。
Q&A:關於桂圓米糕的常見疑問
Q:做好的桂圓米糕可以放多久?怎麼儲存?
A: 沒吃完的桂圓米糕,用保鮮膜包好或裝入密封盒,冷藏可以儲存 3~4天。要吃之前再稍微蒸熱(電鍋外鍋半杯水蒸一下就好)或微波加熱(注意別微波過頭變硬)。冷吃其實也別有風味,像吃甜粿。不建議冷凍,解凍後口感會變差。
Q:家裡沒有電鍋,能用什麼替代?
A: 可以用一般鍋子在瓦斯爐上煮糯米飯(類似煮燉飯,水量控制更要精準),拌好料後可以用蒸籠或用鍋子隔水蒸(中大火蒸30-40分鐘)。只是用電鍋是最方便、成功率高、受熱均勻的方式。
Q:可以用其他米代替長糯米嗎?
A: 如果是想做傳統口感的桂圓米糕,強烈不建議!圓糯米太軟爛,蓬萊米(在來米)太硬、沒黏性,做出來都不是那個味。長糯米是唯一解! 如果真的很想嘗試變化,可以試試少量混合紫糯米(黑糯米),會有不同風味和顏色,但主體還是要以長糯米為主。